close

  ●本報評論員 劉鳳羽
  5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旅游日,旅游宣傳活動、旅游優惠活動的浪潮席卷全國各地。據統計,各地旅游企業共推出惠民措施1857條。
  在門票價格高企令人反感的當下,偶有景區門票價格打折都會引發關註和狂歡,遑論上千家景區景點同時免費或打折。但讓人意外的是,此次狂歡的竟只是各地各景區,而公眾反應平淡。一是公眾對旅游日知之甚少,二是即便知道,參與者也不多。
  作為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非法定節假日,中國旅游日定位於全民參與、全民受益的宣傳日、推廣日和發展日。一個全民性節日卻少有公眾影子,互動缺失,旅游日成了旅游業自己的節日,旅游日活動成了地方和景區的獨角戲,著實讓人尷尬。
  稍加分析會發現,造成這種尷尬,固然有旅游日設立時間短、影響小的因素,但核心原因還在於旅游日活動與公眾契合點少。
  比如優惠力度與公眾訴求脫節,現有優惠政策多局限於不知名景區,著名景區不見身影,即便優惠也力度有限;有的甚至拿平時都免費的公共博物館、紀念館等濫竽充數,有的乾脆成了旅行社的線路推銷盛典。以節日為噱頭來促銷,優惠活動缺少誠意,引發公眾反感和抵觸,又怎會配合?比如優惠時間與公眾可支配時間脫節,優惠活動多局限於旅游日當天,但旅游日不在周末,除了退休人員,公眾沒時間去關註去配合。
  而進一步思考,旅游日的這種尷尬,又何嘗不是中國旅游的尷尬。畢竟,優惠活動“水分”多背後,是地方和景區對“門票經濟”過度依賴、重經濟效益輕游客的現狀;公眾無暇參與的背後,是帶薪休假制度難以普及,公眾旅游時間成本“高”的現實。
  據稱,國家設立旅游日的初衷,是強化旅游宣傳,培養國民旅游休閑意識,推動旅游業發展。公眾置身事外、冷眼旁觀,旅游日離其初衷十萬八千里,旅游日如何才能走近、走進公眾,值得深思。
  或者,要讓旅游日走近、走進公眾,旅游日就不妨學學消費者權益日的“操作模式”。現在,有多少人不知道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?又有多少人不願主動參與到“3·15”活動中?“3·15”之所以深入人心,就在於活動時間長、維權活動多、互動性強,活動議程、目的與公眾訴求耦合度高。
  那麼,旅游日除了常規宣傳公益活動、優惠活動,可否也多多著墨於公眾關註的旅游費用權益、時間權益、服務質量權益呢?如曝光或處罰一些門票亂漲價、服務差的景區,如探討如何增加公眾旅游時間等。
  果如此,旅游日定能有廣泛的公眾參與度,國民提升旅游休閑意識有望,帶動更多的人出游有望,促進中國旅游業發展轉型並“由大變強”有望。
  (原標題:旅游日不妨學學“3·15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t87wtjax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